故事一:掛號櫃檯的咆哮聲。。。
所以她這天都會提早到班,
小臻心裏焦急,卻也無可奈何,
「你們到底在幹什麼?
小臻愣了一下,臉漲紅,心裡的火馬上冒出來:
「明明是系統當機,我也很努力在處理!為什麼要衝著我大聲?」
她腦中閃過一句話:
「我就是大家的出氣桶嗎?」
那份委屈裡包含著:
「我已經盡力服務了,卻還是被罵。」
「別人看不見我的努力,只看見他們的不滿。」
「我不是在偷懶,可是卻被當成責任的出口。」
「我們最常被誤會,但妳的努力,我們都看得到。」
小臻眼眶有點紅,終於鬆了一口氣——原來,真正讓她難受的不是病患的大聲,而是她的付出沒有被看見。
故事二:白板上注意事項
夜班剛結束。欣妤拖著疲憊的身體,完成病歷記錄。就在她要離開時,醫師突然在白板上寫下:「OOO床昨晚點滴速度異常,造成病患不適,護理師注意!」
小雅看到後,臉一瞬間漲紅,心裡冒出火氣:
「為什麼每次有狀況,都直接點名我們護理師?!」
她生氣地在心裡反駁:
「昨晚我已經盡力了!床邊呼叫器響個不停,還有病人出現急性狀況,我一個人跑來跑去,怎麼可能面面俱到!」
怒氣在胸口翻滾,但當小雅靜下來時,她忽然感覺喉嚨酸酸的,眼淚在眼眶打轉。她終於意識到——她並不是單純在「生氣」,而是覺得自己被誤解、努力被忽視。
她真正的情緒是 委屈。
在那份委屈裡,有著:
-
「我盡力了,卻還是不被理解。」
-
「我付出的努力沒有人看見。」
-
「我的價值被簡單一句話抹消了。」
後來,小雅選擇在交班會議中,冷靜地說明當晚的狀況,其實是家屬動了控制器......。雖然一開始聲音還有點顫抖,但當她講完後,在場所有人沉默了一會兒,點了點頭。
小雅忽然鬆了一口氣——原來,承認自己受了委屈,比只是表現出生氣,更能讓人理解她的心。
「被激怒」的底層,有時其實是「被忽略、被誤解、被當成情緒出口」的 委屈~
以書療心No. 6
主題:受委屈
(以下摘錄自ChatGPT)
委屈的情緒流動,從「被觸發」到「表達或壓抑」,最後走向「轉化或卡住」。
🔄委屈情緒的流動狀況
-
觸發 (Trigger)
-
在關係或情境中,個人感覺「被忽視」「被誤解」「被否定」。
-
例如:付出沒被看見、好意被誤會、界線被踩。
👉 委屈通常第一時間不是大吵大鬧,而是一種「悶住的痛」。
-
-
積壓 (Accumulation)
-
委屈不像怒火會馬上爆發,它更像在胸口堆疊。
-
常見的感覺:喉嚨卡住、心口壓抑、想哭卻忍住。
👉 這階段若無法表達,就容易把「委屈 → 怨氣 → 怒氣」。
-
-
外顯 (Expression)
-
兩種典型路徑:
-
壓抑型:把自己縮小,假裝沒事,長期累積成心酸、自卑。
-
爆發型:委屈轉換成憤怒或指責,讓人以為「你只是生氣」,卻忽略你其實是受傷。
👉 表層看到的是「氣」,深層感受其實是「痛」。
-
-
-
轉化 (Transformation)
-
若能在這裡覺察並調適,委屈會變成成長的契機:
-
承認:允許自己覺得不公平。
-
表達:用合適的方式說出「我需要被理解」。
-
釋放:透過哭、書寫、談話,讓能量流動。
👉 最健康的流動,是把委屈轉化成「自我理解 + 關係界線」。
-
-
-
卡住 (Stagnation)
-
若長期無法處理,委屈會沉積成:
-
習慣性壓抑 → 失落、憂鬱
-
習慣性爆發 → 被誤解成「情緒化」
-
習慣性逃避 → 對關係失望、退縮
👉 卡住的委屈會讓人對世界產生「沒人懂我」的孤立感。
-
-
🌱 小結
-
委屈是一種需要被看見的情緒,
-
它表面可能是「怒氣」,內裡其實是「渴望被理解」。
-
讓它流動的方式,不是硬忍或硬炸,而是學習「覺察—表達—釋放—成長」。
以下提供以「覺察」,「表達」,「釋放」為主軸之相關資源。
- 點取書名連結後,可再連結詳看書籍說明介紹。
- 登入後,可跨進行院區借閱申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