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:夜班
劉芷柔是新進護理師,
剛從護專畢業不到半年,
在醫院的急診室服務。
她一直以為自己很有熱情、能吃苦,
卻沒想到現實比她想像的殘酷許多。
那天凌晨三點,急診來了一位嚴重車禍患者,
家屬情緒激動。芷柔協助主治醫師處理時,
因為慌亂,交錯了藥品。
幸好學姊即時發現,才沒造成嚴重後果。
處理完後,學姊在休息室嚴厲地說:
「芷柔,這是急診,不是模擬教室,你要是不專心,害的不是自己,是病人的命!」
話很重,但她無法反駁。下班後,天已亮,芷柔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出醫院,看著人行道上的晨光,眼眶卻酸酸的。
她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。
從小夢想當白衣天使,結果換來的卻是責備、失誤、還有深深的無力感。
第一步:覺察與接納
芷柔回到宿舍,忍不住打電話給同學,聲音沙啞地說:「我真的覺得自己好糟,總是出錯,還被罵得一文不值……」
同學安慰她:「被罵很正常啊,急診那麼忙,誰不會失誤?但你有沒有想過,學姊願意提醒,是因為她不希望你在更嚴重的情況出錯。」
這句話讓她稍微鬆了一口氣,原來這不只是針對她的否定,也是對病人安全的守護。她開始意識到,自己的挫折是害怕讓別人失望,也害怕自己不夠好。
第二步:重新定義挫折
隔天,她主動找學姊談話。
「學姊,我知道昨天是我的錯,我真的很緊張,但我想學會更快、更準確地判斷藥物。」
學姊看了她一眼,語氣柔和了些:「沒有人一開始就完美。你知道嗎?我第一年在急診的時候,比你還慌亂,甚至把生理食鹽水拿成葡萄糖水。」
芷柔愣了,她一直以為學姊天生就很厲害,沒想到她也走過這段路。
第三步:調整目標與行動
學姊建議她每天提早15分鐘到單位,熟悉常用急救藥物的位置與外觀,並且在空檔多跟醫師請教。
芷柔把這個方法寫進小本子,並給自己一個短期目標:
「這週至少把五種常用藥熟記到不會搞錯。」
一點一點累積,她發現自己的動作越來越熟練,慌張的情況也減少了。
第四步:用小成功重建信心
一個月後,又有一次大夜班急救,芷柔迅速地把需要的藥品拿到位,學姊對她點頭:「這次做得很好。」
那一刻,她感受到從挫折到成長的轉變。
第五步:轉化成成長動力
芷柔後來明白:
挫折不是證明你不適合,而是提醒你還有成長空間。
她開始主動記錄每次夜班的失誤與改進方式,甚至整理成小筆記,分享給新來的護理師,讓他們少走一些冤枉路。
故事:手術室外的沉思
林子翔是心臟外科主治醫師,行醫十五年,一直以「刀下無失誤」聞名。他從醫學生時期就極度要求完美,對病人、對自己都毫不妥協。
但那天,手術室裡的心電圖還是慢慢走成了一條直線。
病人是一位年輕媽媽,術前評估應為順利的個案,林醫師也做足準備,但術中發生了突發性心律不整,搶救無效。
手術結束後,他換下手術袍,坐在家屬等候區外的長椅上,隔著一道玻璃,眼神空洞地看著年輕的父親抱著還不懂事的小孩...
他第一次感到深深的無力。
多年來,他習慣用精湛的技術維持對生命的掌控感,但這次,他無法拯救一條年輕的生命。
那晚,他失眠了,腦中不斷重播手術中的每個細節,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哪一步可以做得更好。
第一步:承認情緒與責任感的糾結
第二天早上,他走進辦公室,資深護理長輕聲對他說:「林醫師,你已經盡力了,這不是你的錯。」
但他沉默了很久,只說了一句:「可病人不會因為我盡力了就活過來。」
他感受到一種複雜的挫折——不是技術不足的羞愧,而是再多努力也無法保證結果的無力感。
第二步:重新定義「失敗」
幾天後,他參加了院內的病例討論會,向同儕們詳盡地報告手術過程。
一位年長的主任說:
「子翔,你要記住,我們只是盡最大努力將希望延長,但不是神。有時所產生的結果,就是超過了人力的範圍...」
這句話讓他愣了一下。
他一直以為「完美無失誤」才是好醫生的標準,但主任提醒他,醫療不是單純的勝敗,它也包含接受生命的極限。
第三步:從獨自承擔到尋求支持
林醫師開始主動參加同儕討論會,分享罕見併發症的案例,也跟心理師討論如何面對醫療挫折帶來的自責。
他發現,很多優秀醫師也曾經歷同樣的無力感,但他們選擇把經驗轉化成對後來病人的幫助。
第四步:調整心態與行動
林醫師決定:
-
把這次案例寫成醫學報告,提醒其他醫師注意類似風險。
-
更細緻地跟病人家屬溝通術前風險,不再用「我一定能救你」的語氣給不必要的期待。
-
接受生命有時候真的不在自己掌控之中,醫生的價值不只是成功率,也包含陪伴與真誠。
第五步:從挫折到成長
幾個月後,他又遇到一位同樣高風險的病人。這次手術仍然艱難,但他更謹慎評估,並跟家屬充分討論所有可能性。術後,病人成功康復。
病人家屬握著他的手說:
「謝謝你,因為有你,我們還有更多對未來的期望。」
那一刻,他明白了:
醫師的價值不是零失敗,而是每次挫折後都能更謙卑、更細緻地守護生命。
以書療心No. 6
主題:挫折
🌀一種複合型的負面情緒,會混合以下幾種情緒成分:
-
失望:因為沒達到想要的結果
-
沮喪: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或情勢不利
-
焦慮或不安:擔心未來是否還有機會
-
憤怒或不甘:對阻礙自己的外在因素感到不滿
-
心理層面
-
失望、自我懷疑、覺得沒意義
-
焦慮、不安,甚至憤怒
-
有時會產生「我是不是不行了?」的無力感
-
-
行為層面
-
可能變得消極、逃避、不想再努力
-
或是相反,變得衝動、急於證明自己
-
有時會抱怨、埋怨他人或環境
-
-
生理層面
-
失眠、疲憊、胃口不好
-
壓力荷爾蒙上升,身體緊繃、心跳加速
-
🌀挫折感是調整方向的信號,關鍵在於怎麼轉化。
以下提供挫折感轉化的五個階段
-
情緒爆發/低潮期
-
剛遇到挫折,充滿失落、沮喪、憤怒或自責。
-
此時比較難理性吸收太深的內容,只需要簡單、被理解的陪伴。
-
-
覺察與接納
-
開始意識到「我很挫折,我需要整理情緒」,想找出口。
✅ 書目療癒,可以為您找到共鳴與安慰。
-
-
重新定義挫折
-
開始思考:這次失敗或挫折的意義是什麼?我能學到什麼?
-
✅ 此階段使用書目療癒,以成長型、啟發型書籍,幫助您轉換視角。
-
-
調整目標與行動
-
已經願意採取新方法,需要具體策略與技能書。
-
-
內化與成長
- 把挫折經驗變成資源,甚至能鼓勵別人。
- 點取書名連結後,可再連結詳看書籍說明介紹。
- 登入後,可跨進行院區借閱申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