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班結束的清晨,葉芷筠走出加護病房,
臉色蒼白,指尖還隱隱顫抖。
這一夜,一名病患病情急轉直下,
儘管團隊盡全力搶救,仍回天乏術。
學長輕拍她的肩說:
「盡力就好,別想太多。」
她點點頭,強擠出笑,但心裡有個聲音在說:
「我真的只是難過嗎?還是我根本在懷疑自己?」
那幾天,她變得不太說話。查房時一絲不苟,臉上總帶著壓抑的僵硬。
同事的開玩笑,她聽起來像命令。
病患問問題,她語氣冷冷地回應:「再觀察。」
她知道自己有點不對勁——
卻又說不清,到底是哪裡卡住了。
一天,一本醫院圖書館展示書的封面吸引了她,
隨意翻閱後,看到了一段話:
「下意識的抗拒覺察情緒,有時是害怕看見自己的不好;
但覺察,不是審判,而是一段更認識自己的旅程。」
她闔上書,腦海中彷彿閃過了一道閃電。。。
這一刻,她突然想到——
從實習開始,她只接受「冷靜應對」這個指令,
卻幾乎忘了「感受」這回事。
為了找回自己,她開始執行每天晚上寫下三句話的儀式:
1️⃣ 今天我最強烈的情緒是什麼?
2️⃣ 我對這個情緒做了什麼?
3️⃣ 如果我讓它說話,它會對我說什麼?
起初,只有「疲倦。壓力。想逃。」簡單的描述。
幾天後,文字變得更具形狀:
「其實我不是怕病況發展不如預期,我是怕我沒有盡力。」
「我在生氣,不是對病人,而是對自己那份無力。」
她開始察覺到,自己那層「專業冷靜」的防衛牆,
隔絕了她與自己,與他人的連結。
有天夜裡,她在值班室哭了。
不是因為挫敗,而是終於允許自己表達出「難過」...
那場哭,讓她的胸口鬆開一點。
隔天,她主動在交班會議中道歉:「昨天我口氣太急了,對不起。」
同事愣了一下,隨即笑著說:「沒事啦,我們都懂那種壓力。」
那一刻,她感覺那道無形的牆在慢慢崩解。
幾日後有位年長的病患問她:「醫師,這樣下去,我是不是沒救了?」
以往的她會趕緊轉移話題,但這次,她靜靜坐下來,和緩地對他:
「我不知道結果會怎樣,但這一段路,我會陪你一起努力。」
病患的眼神裡,閃現一道感動的光,也溫暖了她的心。
她驚訝地發現,她可以跳脫「專業冷靜」說話方式,
而是以「有情緒、有感受、更同理」的角度在陪伴。
幾個月後,當她再次進行睡前三句話的睡前儀式時,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:
「我曾以為進行情緒覺察會讓我不喜歡我自己,
現在我知道,這樣的過程,讓我更欣賞自己。」
日子仍舊忙碌、仍會焦慮,
但多了一份理解與溫度——
對病人,也對那個在情緒裡跌跌撞撞的自己。
以書療心No. 9
主題:情緒覺察
情緒覺察指的是「知道自己在感覺什麼、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」的能力。
它不只是「我現在很生氣」這麼簡單,而是更深入地去理解:
-
「我為什麼會生氣?」
-
「我的身體有什麼反應?」
-
「這個情緒想告訴我什麼?」
可以把它想成情緒的內在GPS——幫助你定位當下的情緒位置,進而找到更合適的行動方向。
以下提供不同面向的閱讀書單,期盼在閱讀的經歷中讓情緒有被看見、 獲得被理解的空間——不用說教、分析,而是透過故事、角色與文字,以更柔軟的方式來認識自己。
- 點取書名連結後,可再連結詳看書籍說明介紹。
- 登入後,可跨進行院區借閱申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